你還記得,上一次哭是什麼時候嗎?
隨著線上課程的更新,很快的,我已經錄製好了「愛哭小孩」的這一集,想一想,我自己也是一個愛哭的人。
一部分的心理系男生,或者男心理師,會因為心思比較細膩,或者情緒比較溫和,被冠上「有點娘」或「陰柔」的印象,從前我會很在意,但慢慢的覺得還好,為了改變別人的印象,而生一些不必要的氣,或者故意裝作很陽剛,才奇怪吧。
更何況,真正的man,是面對問題冷靜、不逃避,不是嗎?
扯遠了,回到愛哭的主題。
想到哭,你會想到什麼呢?
心理學家Jane Bolton認為,哭泣可能是最好的自我療癒行為,進一步來說,悲傷的淚水是成長的種子。或許你會感到很奇怪,這跟我們平常的印象,哭是柔弱與消極的樣子大不相同,重點就在於,你怎麼對待哭泣這個行為。
其實,在正常情緒發洩的範圍,只要順利的哭完,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,但是如果在過程中受阻,或者被冠上「懦弱」、「消極」的印象,那就只能把哭泣地下化,也就是說,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哭完,所以也沒有辦法努力的開啟下一步。
如果你很能忍,或者自我感覺堅毅不拔,也請注意,你所忍耐的東西,在夜深人靜的時候,或者在有人不小心戳到你痛處的時候,會有強烈的反撲。
任何人都有脆弱的地方,也有需要被撫慰的時刻,請從自己開始,好好的安慰自己。
最近我的第一本著作「反芻思考」進行了再版,編輯告訴我,他又重新看了一次,覺得是本好書,殊不知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,也默默的流淚了好幾次。
對我來說,在寫作時的流淚是一個挫折的展現,我發現自己沒有辦法把心中所想,用大眾能懂的語言好好交代,對自己感到很不滿意,在流完淚之後,我還是繼續把書寫完。
尊重自己的情緒與脆弱,才是一個成熟的人。
那在面對孩子時,要如何因應他們高敏感、愛哭的特質呢?歡迎你一起加入課程學習喔!